4月17日,我校在线教学授课情况为:开课数357门,620门次;授课教师620人次,授课班级数436个,学生在线学习数30556人次,学生到课率99.15%。
疫情期间,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线上教学工作,任课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网上教学,实现了师生间的“亲密接触”。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收获好的学习效果,让网课效果不打折扣。本期我们将分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亚东老师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主动参与度来保障学习效果的典型做法。
各院(部)的开课数、开课门次、班级数、教师数(人次)、学生数(人次)和学生上课率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各院(部)4月17日线上开课数分布图
图2. 各院(部)4月17日线上开课数(门次)分布图
图3. 各院(部)4月17日线上开课班级数分布图
图4.各院(部)4月17日线上授课教师数(人次)分布图
图5. 各院(部)4月17日线上授课学生数(人次)分布图
图6. 各院(部)4月17日线上学生上课率分布图
本期线上教学典型案例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亚东老师本学期教授的《Java Web程序设计》是2018级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两个班级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经过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训练之后,具有开发Web网站的能力。课程的特点是代码多,操作多。学生听课过程中稍一走神,后面的操作就跟不上了。为防止“走神2分钟,放弃一节课”,在疫情期间,隔着屏幕如何持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如何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思考?李亚东老师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选拔课堂小助手
传统课堂上,学生有问题一般不会打断老师,但是在线上教学同学们可以在讨论区及时反馈信息,而且是很多人同时反馈不同的信息,老师可以针对同学们的疑问再做讲解。在线课堂貌似能够和学生交流很充分,但如果老师时时停下来答疑,这也会影响教学过程的流畅度。
为此,亚东老师和同学们经过商议,决定每节课选取一位同学作为课堂小助手,肩负起本次课的重任。同学们在上课期间可以通过小助手实时的反馈问题而不会打断课堂,而亚东老师在每讲一段时间后,都会连麦自己的小助手,询问她对刚才知识掌握情况,并解答班级中其他同学的疑惑。&苍产蝉辫;
此外,每次上课前十分钟打开直播间,对学生上节课布置的任务进行答疑,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并且会连麦自己这节课的小助手,通过她来以点窥面,来评估班级同学的整体掌握程度。
现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同学们会通过蚕蚕向李亚东请教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原本无人发言的班级群也变的热闹起来了,大家在群中积极的探讨问题。亚东老师说,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非常好,同学们都期待着可以早日开学,可以面对面的跟着亚东老师一起,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颁厂顿狈博客提炼、拓展教学内容
《Java Web程序设计》这门课主要是实践动手为主。防止学生在上课是没听懂,课后有不好意思问这种情况发生,亚东老师将自己的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提炼,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将课堂内容记录于博客之上。
仅仅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还远远不够的。亚东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扩展一些计算机方向的专业知识,在讲解代码是会带着同学们一起去看闯补惫补源码,这样班级大多数同学都能跟得上。对于水平更高的同学,对书本上的内容加以更深层次的挖掘,通过对知识进行理论的讲解、演示更丰富的用法,并通过博客这个载体来承载这些内容。移动互联的班长杨晓琪就表示,李老师课堂上扩充的内容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博客中丰富的知识让他收获甚多。
自开学以来,亚东老师对于《Java Web程序设计》课程所写的博客已经有13篇了,累计写下超过10万字,累计阅读量达到了15000次。
亚东老师在最新的一篇博客题目为:《写给求甚解的你》。这不仅仅是一个不那么常规的名字,其中还寄托着亚东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希望他们可以对理论知识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技术有着求甚解的追求。因为能使用仅仅是第一步,能甚解才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万万不可会了一点点知识就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
叁、应用多种绘图软件
由于《Java Web程序设计》是一门中继课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没开课之前,许多同学很困惑,学了Java后不知道使用Java来做什么,如何做一个项目根本无从下手。为了给学生解答疑惑,亚东老师通过EDraw Max手绘示意图的方式来给同学们讲解整个Web开发的模式,Java、Java Web、J2EE轻量级框架每门课的一个定位和所学知识等等。
而在课堂编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会通过痴颈蝉颈辞绘图工具来绘制流程图,理清知识的脉络,加深理解。
应对疫情是短暂的,发展与完善在线教学、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模式教学是长期的。真正将在线课程组织好、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努力的工作,需要老师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去完成。
(文图/教务处 编辑/葛晓霞 审核/张昌林)